第326章 所有都是不同的_诈宋
我就爱小说网 > 诈宋 > 第326章 所有都是不同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6章 所有都是不同的

  “学生听闻,礼部报务院办报名为学报,是以劝学上进为主,然部堂老大人今日所讲,似乎与这学报二字并无多少干系。”

  虽然安大官人给这些即将入职的太学生们鸡血打的极好,但还是有人忍不住问道。

  对此,安维轩说道:“忘了与你们说了,本报改版之后连名字也改了,不需再叫什么劳什子的学报,而是更名为大宋时报。”

  “大宋时报?”

  名字听得新鲜,有人不禁以疑问的口气复述了一句。

  “对,本报的名字便唤做大宋时报,意在时时记录我大宋每日发生的事情。”安维轩点头道。

  被打了鸡血洗脑,但还是有人清醒的,只说道:“我等皆为无权无势的穷学生,私下议论朝政尚可,可这报纸是要教天下知晓的,有些不成熟的建议会不会引发不测?为我等引来什么麻烦?”

  听这人说话,一众被洗了脑打了鸡血的太学生们不禁冷静下来,显然此人说的很有道理,自秦太师为相以来,以言获罪的事不在少数,写东西不会与自己惹下什么祸事罢?

  上月甲申,吴元美以讥毁大臣罪被除名,容州编管。丙申,侍御史曹筠以附下罔上被罢。本月戊辰,右迪功郎安誠坐文字谤訕,送惠州編管。

  这一桩桩一件件文字狱,无疑是悬在读书人头顶的刀,一句不慎便有灭顶之灾,太学生们不得不顾忌。

  “这问题问的极好!”安维轩拂掌道:“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报务院的组成结构了,记者是报社最基础的成员,记者写出的稿件要经编辑负责修改稿件,只有修改过的稿件经过审核过,才能排入版面印刷,最后公诸于世。”

  听言,一众人稍稍放下心来,同时心中也明白过来,这写出的稿件要经过编辑审核校正,确认无误后才能登上报纸上。

  “请出御宝来!”这时只见安维轩很是恭敬的说道,随即有人送来一幅卷轴,安维轩拜了拜后小心翼翼的展开:“这是我特意向官家请来的御笔,官家写与本报的报名。”

  听是官家御笔,一众太学生们连忙礼拜。

  安维轩只所以请出这张赵构写的报名,自是要在太学生面前做足了声势。继续说道:“朝廷有朝廷的底线,所以我等办报,一语论不能涉及君上、宫中后妃二不得宣扬大宋所禁之物与事三不得攻击辱骂诽谤朝堂四品以上官员。”

  显然,这三条完美的避开了政治不正确的坑与雷。

  本来,安维轩想激进一些的,但奈何自己得罪了秦桧与其党羽,不知有多少人想来寻自己麻烦以得幸进,所以自己还是低调些的好。

  有朝廷拨款,安维轩自然不面为银钱操心有太学生做编辑、主笔,临安又不缺乏上好的工匠,所以人力这块也不需担心而在印刷技术上,安维轩决定要推广活字印刷术,所以订制泥活字,便需要些时间等候了。

  当然,眼下正处于人员培训阶段,所以在时间上是来得及的。

  本朝仁宗年间,毕昇便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所以没得到推广,是因为本朝人力成本是极低的,一个熟练工匠一天能刻出两百多个字,而一本道德经不过五千余字,雇十来个工匠两天的工夫便能搞定雕版,这比弄活字可省事与方便的多了。

  话说这个年代,四书五经中也就是礼记字数最多,近十万字,其余几本最高的五万多些字,余下的皆在五万字以下。史记有近五十二万多字,但这种书又不是科举的必考书。

  寻常人著书立说,也就是几万字,要想印刷,寻些工匠十多日便完成了。

  话说现下一个刻字工匠每天工薪只有百十文钱,一月两贯多钱,现下又是个生活节奏慢的时代,雕版印刷术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

  活字印刷术虽然比雕版印刷术先近,但没有迅速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成本低的缘故。

  但发行报纸与印书不同,依安维轩对大宋时报的要求,每期报纸的版面要在八页,字数在一万五、六之间,而报纸是发行三日一期,这样的印刷发行速度,显然是雕版印刷术所不具备的。

  试想二十五个工匠连刻三天,方才能刻出八版内容,速度慢且不说,单单是工钱花费这便是七贯五,而且印刷过后版面便废掉了,买刻制版面的木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换做活字印刷的话,只需准备十几万的活字,几个工匠对照文章排一日的版,便可完成了。

  人力、成本。孰快孰省,一目了解。五号照这样算下来,除了前期购买泥活字需要的钱数大些,用起来很省的。几个排版工匠兼顾印刷,一月也花不了多少工钱到于纸墨的成本,着实不大便宜,毕竟纸张是这个是代的高科技产物,一份报纸的印刷成本在两文左右。

  这些时日,朝堂上毫无风波,但不少人暗中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安维轩办报一事上。

  在打听了些有关报务院的消息后,很多人心中不免有些愕然,因为这报务院与之前相比,所有都是不同的。

  报务院没有采用一个礼部官员,任用的全是招募来的太学生,除此外报务院内的编制也与之前周执羔所在时完全不同,主要部门有新闻部、评论部、文化部、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印制部等部门。

  而相应的部门有对应的职位,总编、文字记者、文字编辑、图案编辑,校对、排版等等职位。

  为了满足报纸对图案的要求,安维轩专意寻找了出名的画师,与雕版刻匠来做美编。

  后代现代的报社,大抵会有七、八十个记者、五、六十个编辑、美编十余个,总共一百三到一百五十人之间。

  但后世报社是每天一期的发行量,而安维轩眼下暂定是三日一期报纸,所以员额定为五十多人,其中不到三十个记者、十五、六个编缉,几个美编再加上一个总编,这是一个合理的工作结构。

  另外,记者每日最低十五条稿件见报,上稿率要在七成到八成之间,而编缉每人负责一个版面,采编与广告完全分开,专刊记者不介入广告,总编不对广告发行负责。

  单单是一套行政结构,莫说是局外人,便是一众饱读诗书的太学生如听天书一般,个个是一脸的懵蔽,这是一套自己从未曾听闻过的模式,其中的理念更是自己所不曾接触过的,特别是许多应用名词,譬如广告、发行等字眼,是自己无法理解的。

  后世的办报理念放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过先进,一众自命不凡的太学生,此时无不收敛心气,老老实实的听安维轩说教。

  为了取得创刊开门红,安维轩亲自带着身为实习记者的太学生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手把手的教这些太学生们采访技巧。

  这日,安维轩正在衙中指导太学生,忽有小吏进来禀道:“侍郎老大人,堂外有一老妪自称易安居士,要见侍郎老大人您!”

  年纪虽轻,但一个权侍郎的官职在那,不管是吏员还是低品秩官员,在安维轩面前,一句老大人的称呼是不能少的。

  听得那小吏禀报,安维轩神色不免有些激动,问道:“那自号易安居士的老夫人,可是来自明州?”

  “正是!”小吏忙回道。

  安维轩放下手中事务,三步并做两步行至前堂,只见一身着粗布衣布裳手中柱杖的老妇立在那里。

  到了老妪的面前,安维轩很是客气的问道:“请问,您老可是来自明州的易安居士?”

  见安维轩年纪轻轻,身着一袭绯红官袍,那老妪点了点头“老身正是李易安,这位大人可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安探花?”

  “不敢,不敢,晚生在易安居士面前不敢托大。”安维轩礼拜过后,将李清照迎至公房偏厅,教人奉上茶水才问道:“明州到临安有河海相隔,易安居士怎亲自来了。”

  李清照一来是身为官眷遗属,赵明诚生前曾为四品知府,二来其在词坛中的地位,这是他人所不能比及的,安维轩自然要姿态放得极低。

  李清照说道:“老身接到了安部郎亲笔书信,意为亡夫所撰的金石录与老身所著的易安居士文集载入礼部书册名录,并注以书号,所以老身便赶来临安了。”

  安维轩有些不好意思:“易安居士只需派人携书来礼部走上一趟便是,又何需亲自来访,您老己过花甲之年,行动多有不便,教学生很是忐忑自责。

  “安探花果然与坊间伶人传言中一般,呈温润谦谦君子状。”李清照显然对安维轩很满意,接着说道:“说来,老身还要感谢安探花,所以趁着这把老骨头还能动弹,来看看你这个后生。”

  “谢我?”安维轩对此很是不解。

  见安维轩不解,李清照说道:“老身年轻时曾写这一阙名为一剪梅的词,不期安探花为此词新谱了曲调,传唱于江浙,如何不教老身感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jask.com。我就爱小说网手机版:https://m.wjask.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