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脱口而出廿四孝_诈宋
我就爱小说网 > 诈宋 > 第99章 脱口而出廿四孝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9章 脱口而出廿四孝

  “前唐诗家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本朝宋苏舜钦也曾诗云: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那身形微胖的郡王话音刚刚落下,安维轩缓缓吟道,直视那郡王言道:“郡王殿下岂不闻春秋道家老莱子孝养二老双亲,时年七十二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

  那身形微胖的郡王还想要说些什么,却听安维轩接着吟念道:“恣肆毒蚊侵幼身,蚊足意满不噬亲。饱腹膏血遭人愤,血浓于水孝真君。”

  吟罢,安维轩顿了顿又接着问道:“郡王殿下岂不闻恣蚊饱血的故事?”

  年纪大了,自从目盲后越发的心慈,韦太后听了好奇问道:“探花郎与哀家说说这恣蚊饱血的故事。”

  安维轩忙回道:“回太后,这恣蚊饱血的故事是说晋朝时一位名唤吴猛的道士,在年方八岁时家贫,为孝奉双亲,每至夏夜任由无数蚊虫叮咬皮肤,却不驱之,恐怕被驱吓走的蚊虫去叮咬自己的双亲。可谓爱亲之心至矣。”

  “一个着彩衣做儿戏以娱父母,一个以自身血水喂食蚊虫恐噬双亲,人间至教呐!”听了安维轩的话,韦太后点了点头,不忘夸奖安维轩:“探花郎就是有学问,什么事理都知道。”

  “太后娘娘谬赞了,微臣只是读了几本闲书而己。”安维轩忙谦虚道,目光投向那身形微胖的郡王,再次开口道:“有记载可据,前朝太平公主年幼不过数岁便于宫廷中舞乐以娱高宗皇帝与武后,唐明皇幼时为娱祖母武后,亦是五、六岁时在宫中宴饮中舞乐助兴,几岁的幼童尚且能做到,官家寿辰将至,为表孝心,郡王殿下还做不到么?”

  听安维轩言,那身形略瘦些的郡王向韦后拜道:“孙儿愿习曲乐,为父亲祝寿!”

  “孙儿也愿习曲乐,为父亲拜寿。”见旁边的郡王言,那身形微胖的郡王忙跟着说道。

  “好,好,好!你二人都是哀家的好孙子。”听二人表态,韦太后笑着点头说道。

  那身形瘦削的郡王走到安维轩近前,很是客气的说道:“安探花,你所言的这些孝道故事是从哪些书中看来的,不妨推荐与小王看看。”

  “二十四孝中皆有记载。”安维轩顺口答道。

  “二十四孝?”听言,那身形瘦削的郡王眼中有茫然之色,思索一番之后:“小王却未闻听说过这名为二十四孝的书籍?”

  安维轩突然想了起来,二十四孝是元朝时编写的书籍,宋代自是没有出现。

  “是微臣一时不慎失言了。”想到这里,安维轩忙改了口,继续说道:“微臣近来闲暇无事,读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孝子经等诸书,欲将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二十四个孝道故事,籍录成书称为二十四孝,只是此书尚未成书,微臣一时失口将其说了出来,还望郡王殿下莫要见怪。”

  听言,韦太后很是期望的说道:“探花郎,快快将那二十四孝写将来出,让我这瞎老婆子还有宫里面也听听这些孝道的故事。”

  安维轩忙回道:“太后娘娘吩咐,微臣定当快些将这二十四孝的故事编篡写将出来。”

  “母亲,有过当罚,有功当赏。”见韦太后高兴,吴皇后借机说道:“儿媳以为,探花郎初来临安为官,怕是连俸禄也未领过一回,临安花费远高于各地,探花郎前后写出两支叫好的曲子,如今又得母吩咐要写下孝经,不若着内府取出些银钱赏赐与探花郎作安家用度,一来显出母亲宽怀仁厚,二来也不教臣子为生计而困扰。”

  “皇后说言极是,着人支钱百贯赐与探花郎,免得探花郎为生计而烦恼。”听吴皇后言,韦太后亦是点了点头,又叮嘱道:“探花郎,你可要快些将那二十四孝写出来,我这老婆子可等不及了……”

  ……1800文学时近正午,快到开膳的时候,安维轩提着宫中赐下的文房四宝出了慈宁宫,在那陆内侍的引领下向和宁门行去。

  行走于起伏的山路间,安维轩见四下无人,将韦太后赏下的交钞拿出几张塞在那陆内侍的手中,低声道:“陆大官,今日在下似得罪了那们身形微胖些的郡王,将来不会有事罢?”

  “这……这怎么好意思!”看到手中的交钞,那陆内侍眉开眼笑,忙推辞道。奈何到手的钱又怎么舍得推出去,而且安维轩还热情的很,几张交钞终于塞近自家袖管,口中笑道:“不妨事,不妨事!”

  安维轩低声说道:“在下初来朝中为官,对朝中宫中规制与诸多事情多有不懂,还望大官不吝告之。”

  一是看在钱的面子上,二是这位探花郎现下在太后娘娘面前很火,看似还有继续火下去的可能性,这陆内侍低声说道:“本朝自太祖时便有规制,亲王不得干涉朝政,不得结交朝中臣子……”

  安维轩继续问道:“今日在下一时出言鲁莽,这两位郡王不会对在下有什么怨气罢?”

  “将来官家若是生出太子来,这两位做为官家养子的郡王怕是都要出宫。”听安维轩言,那陆内侍低声言道,随即又说道:“那略微瘦些的是普安郡王赵瑗,前岁四月丧满才从秀州回到临安那身形略胖些的是恩平郡王赵琢,现下二人都以外出就第,二位郡王的府第遥遥祝相对,号称东西府……”

  这陆内侍年纪并不大却是幼时天子刚定都临安时便净了身入宫,身份不高却对宫中旧事了若指掌,现如今还只是个寻常的跑腿内侍,哪有什么人对这陆内侍如此客气,而且钱不是白花的,一时便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许多宫中的旧事。

  当年赵构被金人吓的不能人事,又随之丧子,而外面一直流传着金人有立钦宗皇帝太子的说法。情势紧急,群臣们全然不顾忌赵构的颜面和无可诉说的“隐疾”,要求立嗣的呼声却越来越响。一波又一波的奏章和谏言如鼎沸扬甚嚣尘上,坐在龙交椅上的赵构处于两难的境地。

  一个残酷而又无奈的事实是,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中几乎被金国一网打尽,从太宗后人之中找不到可以继承大统的合适人选。为了使自己在百年之后皇位不落于外姓人之手,赵构只好在太祖一系的后代中寻找可以继承大统的人选。

  绍兴二年五月,奉了赵构之命的赵令懬在太祖后裔的一千多名伯字辈中,再次选择十名宗室子,送进宫中让赵构拣选,赵构选择了赵伯浩和六岁的赵伯琮。

  赵伯浩丰而泽,赵伯琮清而癯。赵构很喜受胖胖的赵伯浩,对有些瘦弱的赵伯琮并没有太多的好感,本打算与赵伯琮赐些钱财就此打发回家。

  就在赵构将两个孩子叫到一起说话时,恰巧此时闯进殿内一只白猫,赵伯琮正聚精会神地听赵构讲话,白猫闯进来后,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而赵伯浩则不同,宫中的白猫养尊处优,白胖白胖的,也不怕人,他看到白猫向他大摆大摇地走来,显得很惊诧,再也无心听赵构训话,连忙伸脚去踢猫,动作有些凶狠。

  七岁的赵伯浩不知道,他这一脚给赵构留下了轻狂不能担当社稷重任的印像,赐赵伯浩三百贯银钱,将其打发回家,留下了赵伯琮。

  绍兴三年二月,赵伯琮被授和州防御使,另赵构与赵伯琮改名为赵瑗又升贵州防御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绍兴四年五月,赵令懬又寻访到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赵伯玖送进宫中,当时赵伯玖才五岁,聪慧可爱,赵构非常喜欢,就让当时还是才人的吴皇抚养伯玖,赵瑗就从唯一的储君候选人成了备选。

  听到这里,安维轩倒是有些明白了,赵构己经选择了赵瑗,却又留下赵伯玖,是出于平衡的考虑。一来赵构还有想生儿子的想法,不想大统留与外人二来赵构也不希望赵瑗有当太子的念头,也不希望大臣就此认定赵瑗,留下赵伯玖也是给自己多一个选择,也让群臣猜不透他的想法。

  再者,如果赵构再生出了儿子,将这两个养子遣退也就是合情合理理所应当了。

  绍兴五年,赵构授赵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禄赐比皇子,还再次晋升赵瑗生父赵子偁的官职,由此,中外皆知赵构之意,好像是很中意赵瑗的样子。随后又在次年的绍兴六年正月,赵构下诏赐伯玖名赵璩,授和州防御使。

  尔后二人又一前一后封了郡王,着实让人看不清赵构有立谁为储的想法。朝中诸臣渐渐也看透了官家的想法,官家之所以这样,还是希望自己有所出,不想大统落于旁家。

  这些都不是自己操心的事,只需知道那赵琢不能拿自己怎么便可以了,安维轩心中如是想。

  请收藏本站:https://www.wjask.com。我就爱小说网手机版:https://m.wjask.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